“虽然我的染厂已经搬到了滨海,一天当中只有早晚时间待在钱清,但我依然关注南洋道口的交通安全问题,近来不断听到有村民反映道口行路难的呼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感有责任和义务来替百姓反映问题,希望政府部门切实采取措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以减少安全隐患。”在9月11日召开的钱清镇“届中评议”大会上,柯桥区人大代表、绍兴市南洋染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林结合自身调研,即兴向钱清镇人大主席团、镇党委领导反映了他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早已搬迁到滨海蓝印小镇的企业老板,为何仍持之以恒地关注钱清城事,愿意替百姓民生大声疾呼?李海林坦言,只因为我是一名人大代表,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家乡情结。
那是在1986年,绍兴市南洋染织有限公司的前身——绍兴县南钱清福利纺织厂,由于管理不善,企业人心涣散、资金紧缺、产品积压、负债累累。为挽救企业,当时的乡党委政府决定调任南钱清农工商公司经理李海林出任该厂厂长。李海林走马上任后,不负众望,“三把火”燃旺了企业:一是与企业干部职工促膝谈心,了解企业情况,探索整改路子;二是优胜劣汰,精简部门、整顿队伍;三是大胆改革,筹集资金,引进技术设备,转型升级,更新产品。一年后,在李海林身先士卒、大刀阔斧的改革下,企业不但还清了所欠债务,而且还积累一定资金,先后兼并3家不景气企业——绍兴羊毛衫厂、南钱清乡经编厂和南钱清渔场,承担银行债务65万元。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李海林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入修桥铺路、捐资助学、环境整治、救助贫困、慰问孤寡等社会公益事业。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1987年9月28日,在距南洋公司100多米处的萧甬铁路道口,当天中午11时44分,4名初中学生在经过铁轨时不慎被火车当场撞死,现场惨景和悲恸哭声深深地刺痛了李海林的内心.他权衡再三,横下一条心,决定独家出资40万元,一定要替村民铲除这个吃人的“拦路虎”。另一个是1991年8月18日,一条长100米、宽12米的南洋双向地下隧道在当天正式通车,一举解决了钱清镇江南、九岩、枢里、三西村等村民的出行安全问题。之后,李海林又出资20万元新建江南大桥,硬化104国道至江南大桥一带长300多米、宽10米的水泥路,为南钱清片的交通格局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由车辆遽增而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也被过早地摆上了钱清镇的治堵议事日程。李海林每天早出晚归仔细观察南洋道口,发现这一道口在近段时间又出现了新的交通堵点和瓶颈问题。他调研后指出,钱清镇的地理位置南北狭长,104国道与南复线之间缺少有效通道,但很多村民仍需每天穿越铁路才能去钱清、柯桥、绍兴等地办事,致使几个道路节点出现打结、壅塞和受阻现象。尤其是南洋道口早晚出行高峰,人多,车频,等候通行车辆场均需3个灯次以上。但凡遇到大雨等恶劣天气,塞车、车祸等事件时有发生,村民更是怨声载道,要求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
在当天的“届中评议”大会上,钱清镇党委书记王叶刚充分肯定了李海林所秉持的爱乡情怀和代表履职尽责的温度、热度和力度,并表示,政府部门一定会高度重视和采纳代表的意见建议,关注民生实事工程的落地生效,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他进而向李海林答复,南洋道口的交通安全问题,属于钱清镇大交通格局下的一个具体例症,他会与交通部门及时进行对接沟通,尽快消除这一交通堵点。但也指出,目前全镇最难的交通堵点却在西小江大桥,最大的交通发展格局是如何成为融杭桥头堡和实现钱杨新城互通,眼前最迫切的交通升级改造项目是钱清原料市场A区的停车难题。对于这些交通问题,如何对症下药?需要统筹谋划,通盘考虑,逐一分析,各个击破,这样才能使钱清镇的交通格局发生大的变化,治堵效果产生质的提升,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当然,在这个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离不开像李海林那样情系民众、关爱民生,愿意为人民办实事的人大代表。他希望钱清镇的人大代表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致力打造“桥头堡的前哨、小城市的典范”为战略定位,拿出最坚定的决心,采取最有力的举措,不畏困难,不打折扣,奋力书写新时代的“钱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