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静杨:三十七年扎根基层 情系民生广建言
发布日期:[2020-04-02] 浏览

 

代表名片:

柯静杨,男,绍兴县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柯桥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柯桥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三十七年服务基层,三十三年担任乡镇科级干部,担任镇(街)人大主席(主任)达10年,省级优秀团委书记、市级优秀组工干部、市级优秀人大代表、区级优秀人大干部、记“三等功”两次……柯静杨同志用自己的“不忘初心”在柯桥区留下一个个足迹,用自己的“一心为民”在基层岗位上创出众多先进经验。

 

为民办实事,敢于站出来的“茶山守护者”

1962年出生的柯静杨是柯桥区夏履镇人,作为浙江省四个“全球生态五百佳”之一,柯静杨代表以家乡的青山绿水为骄傲。1983年开始他担任当时的夏履乡团委书记,因工作出色,1987年担任当地党委组织员。在夏履工作期间,他完成了入党等人生中的大事,也经历了至今被当地群众传颂的众多“美丽故事”。

1987年底,夏履莲东村村民因集体茶山能否分山到户而闹出意见,甚至部分村干部也闹起了矛盾。作为莲东村人的柯静杨认为,集体茶山作为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宝贵资源,不能分山到户,而应该精心经营,守护好这一“绿色宝库”。因为是组织委员,他即刻负责起了劝解等具体工作并对2名参与闹事的党员进行除名处置,成了村民和部分村干部眼里的“恶人”。

面对家人的不解,面对乡亲的误解,柯静杨主动站出来、挑大梁,敢做“恶人”,开展劝说工作,成功地让集体茶山留了下来。2017年前后,夏履莲东村乡村旅游迎来蓬勃发展期,当时柯静杨保护下来的集体茶山成了村里旅游产业的重头戏,游步道上游客众多,带动起周边农家乐,更成为村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有效载体。如今,当地村民和村干部,只要说起茶山,就会想到柯静杨,“没有老柯等当时的一批干部,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乡村旅游、美丽事业。”

而对于柯静杨来说,无论是在夏履镇,还是此后在钱清镇、柯岩街道、安昌街道、柯桥街道等单位任职,他一直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勇挑重担,征地近万亩的“柯拆迁”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柯桥区(绍兴县)正在开展“拆扩并”,很多公职人员纷纷转业或下海。一些想赚大钱的“下海干部”共邀柯静杨一道创业但习惯在一线工作,拥有一颗赤子初心”的柯静杨拒绝了众多诱惑,一心一意坚守在基层。

2001年,柯静杨从当时的钱清镇调到柯岩街道,2002年担任街道党委副书记、办事处副主任一职,也就在2002年底,柯岩街道接到“一年拆四个村”的拆迁任务,为建设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当好“排头兵”,而柯静杨就分管拆迁工作。

四个拆迁村为蔡堰、彤山、州九、西泽等村,涉及村民约3000户,也是当时柯桥区域内从未有过的拆迁工作量。要让百姓满意,又要让工作顺利推进,在柯静杨的带领下,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拆迁干部队伍迅速行动,啃起了“硬骨头”。

参与拆迁的干部至今记得,当村民们敲着铜锣来阻挠拆迁时,是柯静杨冲在前头,拿着喇叭说道理;当村民们有困难需要拆迁人员解决时,是柯静杨不分昼夜四处奔走;当村民们高高兴兴腾空搬走时,是柯静杨忙前忙后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当村民们说要感谢街道拆迁工作组时,柯静杨却悄悄躲到了办公室里……一年时间,征地8000多亩、拆迁房屋36万平方米、搬迁坟墓1500多穴,柯静杨诠释了什么叫基层干部。

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2004年,柯静杨又被组织“安排”到湖塘街道,因为当时要建设大香林景区,需要进行拆迁,湖塘街道需要柯静杨在拆迁工作上丰富的经验。

柯静杨到任后担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又分管拆迁工作,在2005年到2006年共完成征地1265.98亩、拆迁房屋25785平方米、搬迁坟墓1400多穴,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为柯桥区大香林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他调任柯桥街道后,又参与了柯桥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拆迁征地工作在涉及拆迁群众心里,他留下的是公平、公正的拆迁干部形象,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柯拆迁”。

 

积极履职,做群众的最佳“代言人”

“面对新形势,在新时代有新作为,更好地围绕党委、办事处中心,服务工作大局,是我们身为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使命。柯静杨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绍兴县第十四届一次人代会上,柯静杨代表提出“关于加快安置古镇保护与建设的建议”,在做好古镇保护与传承、提升古镇形象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在柯桥区第一届一次人代会上,柯静杨代表建议在金柯桥大道上减少沿街商业分岔入口,设置右转弯专用车道或辅道;在“关于规范整治城区洗车行业的建议”、“关于切实加强柯桥城区小餐饮店整治管理的建议”中,积极建言,致力于加强城区建设,为城市管理出谋划策。

2008年,柯静杨担任安昌镇人大主席。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柯静杨在当地创新制定了“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网格管理”制度,在柯桥区乃至绍兴市甚至浙江省都走在了前列。

2014年,柯静杨在柯桥街道担任人大工委主任一职。他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勇于探索,建设“一站四室”。“一站”即“人大代表柯桥街道联络站”,“四室”即“人大代表福年社区联络室”“人大代表红建社区联络室”“人大代表大渡社区联络室”及“人大代表下市头社区联络室”,负责接待全街道各社区(居)及企事业单位的选民,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意见建议。2015年,柯桥街道网上代表联络站作为全省试点,这不仅是实体代表联络站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依托互联网实现全面、即时、便捷的代表联系选民的新平台,是推进人大工作信息化的新载体。加上“网上联络站”,柯桥街道形成“两站四室”的格局,从地理区域上和网络上形成方便百姓、助升效率的“线上线下互动平台”,以实体对应网络,两相呼应更好地服务辖区内选民。

在柯静杨联系的“人大代表福年社区联络室”,他是大伙心里的最佳“代言人”,在他的努力下,老旧小区停车难停、无物业管理、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得到化解,“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成为联络室的形象概括。

而柯静杨在担任柯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一职时,街道办事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选制在全区率先试点,为柯桥区在全区面上推开提供了经验。2015年,他还创新建立代表联民议事制度,即通过“代表联系选民听意见、联群众议政事“五加法”联民议事活动,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管理街道事务,浙江人大信息专刊报道,《浙江日报》要闻版刊登,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作为先进经验在全省、全市推广。

正如他自己所说“新形势下,基层人大工作有探索、有创新,才能出新出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推动人大工作开创新局面”。俞哲雯、许东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