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农业“两区”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2-04-13] 浏览

 

绍兴县农业局局长  何建刚

2012320

 

主任,各位副主任: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下称农业“两区”)建设工作情况。

一、农业“两区”建设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农业“两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的工作要求,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编规划、强投入、抓落实、保质量,“两区”建设进展良好,成效初现。

(一)“两区”建设进展情况

1、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情况。全县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9.01万亩,其中2010年建成3.03万亩,2011年建成2.94万亩,到2014年建成12.27万亩,到2018年全面完成。2010年,我们在上一年开展“千亩示范万亩连片”建设的基础上,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3个、面积3.13万亩,其中齐贤、富盛两镇合计0.82万亩的核心区块通过省级认定;2011年,又在16个镇街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个、面积3.01万亩,超额完成规划年度任务。累计完成省、市、县、镇街和经营主体各级投资1.16亿元,新建机耕路89.3公里、泵站247个、排灌渠113.5公里、下田坡632处,新建粮食生产合作社45家,新建、改建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各10个,新购置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育秧流水线等农机具255台(套)。功能区内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科技应用率分别比面上高出31.7公斤/亩、20.3%15.1%,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去年在金华召开的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上,我县作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书面工作交流。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围绕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茶叶、竹笋、干鲜果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县计划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和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0个。到2011年止,已有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25个园区列入市级创建点;已启动建设各类园区67个,基本建成24个。绿源南美白对虾示范区等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考核认定,另有8个农业园区通过市级考核认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新建灌排水沟渠134.6公里、各类主次干路130公里、各类大棚4000亩、喷滴灌设施8000亩、蓄水池1.46万立方米、畜禽舍12.8万平方米、标准鱼塘6500亩,流转土地8.5万亩,培训农民7190人次,新改造、发展茶园、竹笋等基地面积1.6万余亩。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园区,成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全县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去年8月,全省现代林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二)“两区”建设主要工作

两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两区”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主平台,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坚持科学规划,优化“两区”建设布局。我们根据省“两区”建设大纲和总体要求,结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立足产业提升和区域布局,突出粮食和七大特色主导产业,注重衔接,科学布局。依托省农科院规划所,编制完善了农业“两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和年度计划。《绍兴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绍兴县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和《绍兴县南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均已通过评审并批准实施。全县100个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都编制了实施方案,并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细分年度建设任务。同时,对《绍兴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细化完善,去年又编制了蔬菜、畜牧、水产3个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坚持政府推动,构建“两区”工作体系。县委县政府对“两区”建设高度重视。2010年,县政府即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专题召开了“两区”建设现场会;把“两区”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县级有关部门和镇街,列入镇街农业农村工作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去年,又建立了“两区”建设领导联系制度,开展县领导、牵头部门领导与重点园区一对一联系,帮助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多次开展调研,听取汇报,研究政策。全县18个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响应,按照县政府部署要求,全面启动“两区”建设,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编制“两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两区”联系制度和农技专家对口帮扶制度,形成了县镇联动、部门协同、考核促动的工作格局。

3、坚持政策引导,加大“两区”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了扶持“两区”建设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把县级支农资金重点投向“两区”建设。2010年和2011年,县财政分别安排支农资金3300万元和4200万元,其中投入“两区”的比例达到80%,用于粮食功能区内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和产业提升。二是加强资金统筹。把“两区”建设与实施“美丽乡村”四大行动、“3318”平原绿化行动、“清水工程”五年行动等结合起来,引导兴林富民、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向“两区”倾斜,支持“两区”生产设施改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前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0.6万亩, 覆盖率91.7%,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总体推广率90%以上,完成规模养猪场排泄物治理59家,全面清理柯桥城区9786亩水面水产养殖。三是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农业项目资金,近两年,共争取市级以上财政支农资金近9000万元投入“两区”建设。同时,通过外抓招商引资,内抓自主创业,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农业“两区”,累计投入“两区”资金近3亿元。由工商业主浙江宏大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绍兴绿味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规划投资2.5亿元,已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200多亩,设施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走在全市甚至全省前列。

4、坚持机制创新,提升“两区”建设质量。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两区”的建设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增加“两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确保“两区”建设快速推进,确保“两区”持久高效运行。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和发动,加快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主体集中,全县土地流转率已达到60.3%,累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77家,“两区”内土地流转率超过70%二是创新主体培育机制。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实力强、效益好的企业入驻园区,大力发展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种养大户,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带动“两区”形成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1家(“两区”内4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年销售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2家;专业种养大户11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5个,其中市级以上规范化农民合作社66家、省级9家,入社社员699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近5.6万户。三是创新品牌培育机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着力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42只、市级以上著名(驰名)商标95件。四是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全面推进“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切实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服务。18个镇街建立了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全县10名农业首席专家、102名农技指导员和678名村级社会化农技员,与农业“两区”开展对口联系和指导服务。大力发展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两区”内共建立各类服务组织117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024 户,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5、坚持科技引领,发挥“两区”示范作用。我们高度重视“两区”内农业科技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生态化,切实增强科技对农业“两区”建设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快农业“三新”推广应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转化和推广。大力推广插秧机、烘干机、收割机等先进机械和钢架大棚、喷滴灌等先进设施,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粮食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技术。去年,水稻甬优12新品种在我县获得大面积超高产丰收,孙端镇一种粮大户实割亩产782公斤,打破了绍兴县历史记录。二是积极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大力发展虾鳖混养、稻鸭共育、稻虾轮作、稻花轮作、稻菜(瓜)轮作、稻草轮作,切实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富盛镇推广稻虾轮作,年实现稻虾亩均收入达7000元,净利4000元;绍兴绿源水产有限公司实行虾鳖混养,亩均利润达到8500元。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把清水工程建设与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牧结合、立体种养、间作套种、水旱轮作、资源循环等新型生态模式和节约型、清洁型、循环型生产技术应用,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我县已列入全省第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单位,东部现代农业综合区列入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行列。

二、农业“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两年来的“两区”建设情况看,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建设进度有待加快。“两区”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有的镇街对“两区”建设思想不够重视,行动不够迅速,工作不够扎实,镇街之间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存在重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轻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重老基地改造提升、轻新基地项目引进拓展,重生产设施改善、轻基础设施投入等问题。同时,“两区”建设存在农口部门独挑大梁的现象,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和协作有待加强。

二是建设推进难度越来越大。当前,农业比较效益特别是种粮效益偏低,种粮大户无法承受高额的土地租金,而种植苗木的土地租金却不断攀升,每亩已达1200元。导致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有所抬头,增加了“两区”建设土地流转的难度和流转成本,使建设项目落地越来越难,成片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越来越难,而且出现了在已建粮食功能区内种植苗木的现象。同时,宏观调控土地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使设施农业用地问题比较突出,用地指标难以解决,制约了项目的实施,也影响了“两区”的建设档次。另外,全县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建设主体较多,出现了综合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区域品牌建立等公共资源整合难、建设滞后,将影响规划目标的如期完成。

三是投入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两区”建设任务重、投资大,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我县财政支农资金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农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实际需要仍有不小的差距。农业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两区”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经营主体“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投入机制亟需完善。

三、下阶段“两区”建设工作重点

今年是我县农业“两区”建设的深化年,我们将按照聚合力、健体系、出成效的要求,严格规划落实,加快建设进度,提升建设标准,健全管理体系,确保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0个,力争有 20个农业园区通过省市考核认定,确保农业“两区”成型、见成效。

一是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对“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统筹整合,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两区”以奖代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两区”建设,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两区”建设投入机制。

二是加快进度。进一步强化组织和计划落实,严格规划实施和项目管理,加快各个规划的落地实施。督促指导各园区创建点,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今年要提升发展七大主导产业基地71个、面积2.1万亩。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整村流转、联片流转和规模流转,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两区”检查指导,强化目标考核,加快建设进度。

三是严把质量。坚持创建标准不降低,确保“两区”建设质量,保证建设一个、示范一片、带动一方。注重良种、良法、良机的应用和装备,切实增强“两区”的“安全感、新鲜感、亲切感”,实现“两区”建设“可学、可看、可持续”。努力把我县农业“两区”建设成为全省一流。

四是严格管护。探索建立“两区”长效运营管护机制,防止边建边占和非粮化非农化倾向,避免“建好了毁、毁了再建”,确保“两区”能够长期保护下去,真正做到保质量、保供应、保安全的长效作用。严格执行“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同质同量”的要求,确保农业“两区”建设“量不减、质不降”。

五是扩大示范。认真总结“两区”建设、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技术模式、农作制度创新应用和运行管理模式等交流和推广。坚持点面结合,在面上创建的基础上,抓一批示范点,以点带面提升我县“两区”建设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两区”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全力以赴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努力开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