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土
最近,我与办公室同志到南部山区的平水、稽东、王坛、富盛四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实地察看、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重点了解山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困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并对如何又好又快推进南部山区经济发展作了思考。
一、山区发展的总体情况
平水、王坛、稽东、富盛面积496.4平方公里,占全县1177平方公里的42.18%。2007年,四镇人口143359人,占全县的20.2%;国内生产总值21.47亿元,占全县的3.96%;财政收入2.34亿元,占全县的3.49%;农民人均纯收入8305元,占全县平均值的69.96%。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激励和财力支持下,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山区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山区建设取得巨大成绩。
从现实看,山区经济统筹发展效果明显。特别是设立平水副城后,平水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该镇去年财政收入1.51亿元,比前年翻一番;完成全社会投入15亿元;今年1-9月,完成财政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52.37%;完成工业投入7.55亿元,同比增长28.24%,南部山区这种发展势头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山区教育文化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文化条件明显改善;山区公共卫生设施基础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山区交通道路建设网络不断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目标;山区水利建设不断推进,小舜江源头环境保护取得较好效果;山区特色农业得到较好发展,农民实际收入大幅提高。
从纵向看,南部山区四镇发展速度较快。2007年,四镇生产总值达214568万元,是2001年116982万元的1.832倍;出口总额19933万美元,是2001年2438万美元的8.18倍;财政收入23416万元,是2001年的4.03倍。特别是财政收入,这个最能真实反映经济实力的指标年增长率最快,非常值得肯定。
从横向看,我县对山区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在全市乃至全省均名列前茅。通过兴林富民村创建、新农村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多种渠道,实现向山区较大数额的财政转移支付。据平水同康村反映,去年一年他们从上级部门得到的各项奖励就达185万元。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作为山区致富的基础设施——山区道路交通建设,无论是路面质量、公路建设密度均居全省领先地位。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讲,我县山区与其他地区的山区相比,无论是经济发展、基本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农民实际收入,都是领先的。
二、制约因素与资源优势
如何进一步促进南部山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地理位置的制约。尽管目前山区交通建设力度很大,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但毕竟山区有些地方交通还是不便,不能与平原相比。山区企业,不论是原料进去,还是产品出来,都要比平原花更多的“路费”、更多的时间,由于这种路费“差”、距离“差”,使山区经济发展成本增加、时间浪费。山区这种地理位置制约,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非常明显。厂址在富盛的恒之陆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建浩说,他原在钱清原料市场做生意,前几年到富盛办厂,年产万吨棉纱,一年棉纱及原料往返钱清的运费达70多万元。
二是村级经济的制约。相对于平原而言,山区经济仍然薄弱。以村级经济为例,2007年南部山区4镇90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24.46%,村级集体收入为5866万元,占全县的8.6%;其中经常性收入1688万元,占全县的4.88%;全县经常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共有76个村,但山区四镇有56个,占全县的71%,其中平水8个、王坛21个、稽东20个、富盛5个。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山区发展的困难就相对更大。
三是生态保护的制约。王坛、稽东处于小舜江源头,而小舜江水库为绍兴县乃至绍兴市广大居民的饮用水源,保护小舜江源头水质成为当地的“头等大事”。尽管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在当前,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确实存在一些矛盾。为了保护小舜江源头环境,王坛、稽东污染企业不能办,有污染嫌疑的企业也不能办;不仅现在停批污染企业,而且过去存在的企业也要外迁或想要外迁。这就使王坛、稽东本来薄弱的经济基础,更加薄弱;本来有可能发展的工业,也已停滞不前了。
四是人才缺乏的制约。人才往往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穷地区流向富裕地区,从落后地区流向先进地区,这是社会客观规律。由于南部山区长期的积弱积贫,许多头脑活、胆子大、文化高的人才纷纷外流,青壮年通过打工、经商、读书等,跳出山门,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也长年在外,很少回家。山区常年居住的多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有位镇党委书记说:“我也知道有些村干部不合适,但村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更不要说后备干部了。”经济发展靠人,而人才的大量外流,已经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但南部山区发展也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一是政策支持优势。最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政策措施等。相信今后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村发展、山区发展会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支持,将进一步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农村多予少取的政策。作为南部山区的农村,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策支持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是生态旅游优势。南部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山上茂竹修林,小溪碧水潺潺,空气纯净清新,是现代人向往的宜居之地、休闲之地。南部山区不仅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明显,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平水的绿林竹海、平阳寺、云门寺、会稽湖和兰若水库的风光,王坛的香雪梅海、舜王庙,稽东的千年榧林、冢斜古村、雪窦岭,富盛的“江南大寨”,以及众多富有特色的农家山庄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这种生态旅游资源,只要很好规划和开发,前景一定看好。
三是特色农业优势。南部山区特产丰富,山货很多。特别是稽东的香榧,在全国产量很少,极其珍贵,是难得的“山珍”;此外,名茶、雷竹、毛竹、青梅、山地蔬菜、丹家鸡等,也各有优势。“靠山吃山”,南部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发展前途很宽,只要引导和组织好,可以成为山区千家万户就业致富的重要渠道,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四是山区干部优势。山区干部群众心地善良、正直、特别能吃苦,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商阿大”,创造了具有影响力的“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高阳精神和“七把锄头艰苦奋斗”的上旺精神,造就了一批事业心强、经验丰富、务实肯干的山区镇、村两级干部队伍,这是山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山区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三、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南部山区统筹发展,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地发展特色农业,是实事求是发展山区经济的正确选择,是保证山区农民就业安身、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要针对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情况,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加快提升传统农业。南部山区具有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和优势。要积极发展以会稽龙井和平水珠茶为代表的传统茶业,提升品质,扩大市场;要积极发展青梅、毛竹、雷竹业,延伸开发竹木制品,推广同康等地的四季笋技术;要积极发展花卉种植,在平水、富盛等山区发展群众喜爱、市场需要的花卉、水果基地;要积极发展高山蔬菜,打响山区蔬菜无污染的品牌,提高山地蔬菜效益;要积极发展香榧种植,充分利用我县独有的香榧种植的地理优势,扩大种植面积,努力增产增收。二是继续发展养植业。山区养殖“无污染”、“较生态”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要顺应形势,抓住时机,加速推进养殖业发展。过去我县山区有“若要富,茶竹兔”之说,一些有基础的山村仍然要发展肉用兔和长毛兔;王坛等地要继续打响丹家鸡品牌,发展竹园山鸡,扩大养殖规模;山区还可以用“野猪杂交”等方式,发展“野猪”生产;一些山区还可以养殖特种水产,比如稻田养虾等等。在发展山区养殖业时,必须处理好养殖与环保的问题,防止污染。三是要推进“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抓住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增强政府扶持持力度,充分利用山坡杂地资源,开发林特基地,建立高效生态的林特示范园区,逐步增加山区农民林业收入的比重。四是因地制宜搞好农庄经济。农庄经济的出现,为山区经济发展又增添了一条途径。从目前情况看,稽东“山娃子”等一些经营有方的农庄,满足了现代人向往自然、向往山野的情感需求,经常顾客盈门。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山区发展农庄经济的成功经验,积极扶持,分类指导,促进农庄经济健康发展。五是要扶持农业龙业企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我县农业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农业龙头企业的作后盾。实践证明,凡是特色农业搞得好的村,都有一二家农业龙头企业在起骨干作用、支撑作用。因此,要千方百计引进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扶助,并在征地、技术等各方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努力造就一批能带领山区脱贫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
(二)要加速发展山区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是南部山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据这次调查中反映,今年王坛东村梅花盛开季节,东村的山鸡、蛋和许多土产都买“疯”了,当地农民得益不少。我县南部山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已经有“南闲”开发的思路,最近县政府又有创建省级旅游强县的计划,出台了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现在的问题是,要加快实质性工作进展的速度。一是要发展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有很大的吸引力,不仅能促使人们向善,而且能有力地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我县南部山区有很深厚的宗教文化基础,要大力发掘。当前特别是抓紧做好王坛“舜王庙”、平水平阳寺的文章,以宗教文化吸引更多的善男信女。二是要发展古村落文化。山区有不少古村落,古村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像稽东镇的冢斜古村——余氏宗祠等,很有魅力,如果很好地规划开发,必将成为稽山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要发展山区观光旅游。对已经有基础的东村“香雪梅海”、占岙“千年榧林”,要加大开发和推介力度,使之上规模、上档次,提高知名度,推进观光旅游业。四是要搞好会稽湖、兰若湖、王化景点的开发。这些景点,大部分还没有很好地规划、开发和利用。这些景点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天生丽质”,具有非常好的开发前景,我们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逐步开发利用,丰富山区特色旅游,提高山区旅游发展水平。
(三)要继续搞好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授山区农民以“鱼”,不如授山区农民以“渔”。要从根本上改变山区面貌,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山区基本设施建设。一要继续抓好山区道路交通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是缩小山区与平原差别最有效途径之一。这些年来,我县山区道路建设发展很快,相当数量山区农民因此而摆脱贫困。但山区实在太大,道路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要抓住全省农田规划调整试点之机,重点解决“农保田”制约问题,努力使王坛至王成、王化岭隧道和平陶公路尽快上马或竣工投运。同时,要认真解决通村公路资金不配套问题。现在山区通村道路项目,一般需要镇、村提供配套资金,但由于不少山区村是贫困村,一个交通建设项目配套的几十万元资金,仍然很难拿出,有的村因交通建设项目而负债、贫困。而且基层反映有些交通项目本来成本较低,但由于必须招投标,必须高标准,使有些可以建设的项目成本增加,基层难以承受。建议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每年拨给山区一定的交通建设资金,由镇政府自主安排。当然县交通局和相关部门仍然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管,保证交通工程质量。二要继续抓好小流域治理。山区小流域治理,对于整治环境、保护小舜江源头水质、保障山区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说,我县近几年来小流域治理力度,成绩显著,但需要继续努力,特别是应当在全面规划的前提下,实行重点治理、分段治理,进一步改善山区水利基础条件。三要继续搞好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南部山区山塘水库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而且许多水库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经长期运行后,破损严重,亟待除险加固,建议县有关职能部门与镇政府加强联系,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基础上,突出重点,分轻重缓急,抓紧抢修一批山塘水库。四要继续抓好集镇建设。平水是全县的副城,王坛、稽东是南部山区的两大重镇,要进一步加强这三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山区人民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四)要加快建设平水副城。加快平水副城建设,对于带动整个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是要坚持统筹发展。平水副城建设,一定要坚持从统筹南部山区发展的角度,正确定位;要完善管理和运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每年都有一定的建设项目帮助王坛、稽东两镇,使平水副城真正能够发挥辐射作用;着眼于建好“城”,带动“镇”,实行“城镇一体化”发展。二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平水重点发展休闲、游乐业,前景广阔。要加快会稽湖、兰若湖和王化旅游景点开发,使之成为休闲的胜地、游乐的天堂。同时,以越崎中学为基础,适当集中南部山区教学资源,同时引进创办大、中专学校,建立教育园区。由于王坛、稽东两镇不宜大规模发展工业,南部山区工业发展的重心在平水。因此,平水可以适当发展工业,并正确处理好工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三是要坚持提升水平。平水副城建设,一定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真正建成高新产业集聚区、生态休闲居住区、商贸旅游配套区和城郊农业示范区。
(五)要解决山区实际困难。这次调查,也发现一些目前山区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解决异地建物业用房问题。为扶持南部山区贫困村,县委县政府出台异地建物业用房的政策是正确的,但目前基层要求,异地建物业用房政策能否再放宽一点,就是不仅允许到平水副城建物业用房,而且允许山区村到柯桥、绍兴市区建或购物业用房,使物业用房租得出,并且有更好的租赁收益。二是山区农民建房问题。农民公寓房建设,对于节约土地、解决部分农民住房困难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山区有相当部分农民还是买不起农民公寓,住房困难无法解决。他们要求在全县总体推进农民公寓建设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山区农民建房政策,切实解决农民住房困难。三是小舜江源头环境保护问题。小舜江源头环境保护,直接关系饮用水安全,关系人民生活,关系社会稳定大局,尽管县委县政府和王坛、稽东、平水已经将保护工作列为“要务”。但上级拨给的环境经费与实际支付的相差较大。长期下去,基层政府不堪承受,要求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协调,健全经常性的源头环境保护机制,加大小舜江源头环境保护经费的支付力度,保证小舜江水质“万无一失”。